公元244年,蜀汉丞相蒋琬做了一件意味深长的事:他下令为已故大将魏延举行隆重的葬礼,并在墓前雕刻石马作为陪葬。这个看似平常的举动,实则是蜀汉官方对魏延评价的重大转变——从叛国罪人重新定义为内部矛盾。
当时的人们其实都不相信魏延会背叛蜀汉投靠曹魏。陈寿在《三国志》中明确指出:魏延本意并非北降曹魏,而是想南返诛杀杨仪等人。他素来与诸将不和,原以为可以接替诸葛亮之位。这才是他的本意,并非真要背叛。这段记载彻底否定了魏延谋反的说法。
但陈寿关于魏延与杨仪之争的解释,仍未能完全揭示蜀汉高层这场权力更迭的真相。事实上,论资历、能力和战功,魏延在蜀汉后期无人能及。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老将执掌朝政,本应是顺理成章的事。
然而结局却出人意料:魏延被冠以谋反罪名处死,他的政敌杨仪也在不久后因怨愤入狱而自尽。最终,权力落入了诸葛亮生前指定的接班人蒋琬手中。
这不禁让人深思:为何战功赫赫的魏延不能执掌大权?诸葛亮为何对这位猛将心存疑虑?
展开剩余74%要理解这个问题,我们需要回到三国时期的政治生态。当时并不存在以文制武的传统,汉末三国的掌权者多为武将出身。既然如此,魏延为何不能出任大将军?难道真如民间传说,是因为他脑后长有反骨?
问题的关键其实在于诸葛亮。史料显示,在刘备去世前,诸葛亮与魏延关系良好。汉中之战后,魏延被任命为汉中太守时若诸葛亮反对,这个任命很难通过。北伐期间,魏延更担任诸葛亮随营司马,位列蜀汉武将前列,足见诸葛亮对其能力的认可。
两人关系恶化始于首次北伐。当时魏延提出著名的子午谷奇谋:建议率精兵经子午道突袭长安,切断曹魏援军通道,再逐步消灭关中、凉州的魏军,最终实现刘备兴复汉室的遗志。
这个战术本身或许可行,但问题在于它违背了诸葛亮的整体战略。在战略与战术的关系中,战略是根本。战术再高明,若战略错误,只会适得其反。诸葛亮拒绝魏延的计策,并非质疑其可行性,而是因为它与自己的战略规划相左。
魏延的战略在蜀汉保有荆州时或许能成功。但经历荆州之失和夷陵惨败后,蜀汉元气大伤,根本无力发动大规模战争。即便侥幸攻下长安,面对曹魏举国反扑,蜀汉将难以招架。
当时蜀汉总兵力不足20万,可调北伐的仅10万;而曹魏最弱时也有40-50万大军。一旦战败,蜀汉将无力守卫益州。有人寄望东吴牵制,但东吴更可能选择:1)象征性支援却让蜀汉独抗魏军;2)与曹魏联手瓜分蜀汉;3)坐山观虎斗。无论哪种情况,对蜀汉都极为不利。
因此,诸葛亮采取的是以攻代守的稳健战略:通过有限进攻逐步夺取雍凉地区,为蜀汉争取战略缓冲空间,同时积蓄力量。其核心是先求生存,再谋发展。这与魏延的激进战略形成鲜明对比。
诸葛亮选择接班人时有两个关键标准:认同其战略思想,且熟悉凉州情况。这几乎是为降将姜维量身定制的。但姜维资历尚浅,需要蒋琬、费祎这样的过渡人物。而魏延若掌权,必将全盘否定诸葛亮战略,这对蜀汉将是灾难。
因此,诸葛亮临终前精心设计:故意让与魏延不和的杨仪负责撤军,激怒魏延起兵相争,再以谋反罪名除之。事后又借故处置杨仪,既安抚军心,又为蒋琬掌权扫清障碍。这一系列安排看似残酷,实则是诸葛亮为保全蜀汉的无奈之举。
蒋琬后来为魏延平反修墓,既是对这位老将的告慰,也标志着蜀汉政局终于步入稳定。这段历史告诉我们:在国家存亡之际,有时不得不为大局牺牲个人,哪怕这个决定多么艰难。
发布于:天津市胜亿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